当代艺术中心
往期展览 | 想想未来-自由的走着
展期:2016年6月11日-6月24日
出品人:樊星
策展人: 任晓凡|袁祥龙
学术主持:林松
学术统筹:郝立勋
参展艺术家:石锐锋|王晓琳|吴伯文|于两天
视觉设计:胡玉林
未来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对于未来的畅想也可以说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每个人在某时某刻都会自觉不自觉的介入到这个主题中来。作为思想先锋前卫的艺术家更是容易在想想中打开思维的引力波和万花筒,向着宇宙洪荒的天域中无限拓展。未来是不确定的,是不可预知的,但却是可以无限旋构的,这种旋构和想想更需要建立在灵魂自由的基础上,你是一个自由走着的人,没有现实的羁绊,更像是活在一个乌托邦的世界,艺术更需要一个这样自由走着的世界和未来。
“想想未来”是繁星当代艺术中心自主打造的学术展览计划项目,它会以戏剧、影像、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对话介入社会、媒介创新与互动体验呈现出自身的文化立场与批判意识。我们每次的展览也都会在“想想未来”的大主题下延伸出很多的话题关注点,通过艺术家对这些多话题多维度的探讨来呈现对于未来的想想。自由的走着就是通往“想想未来”的一个必要条件。
本次参展的四位年轻艺术家从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出发,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诠释对于现实的思考和未来的想想。现实和未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现实给未来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未来给现实带来了方向。石锐峰的自愚自乐系列作品探讨的是生命与欲望的关系,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和无法逃避的问题,作者没有从传统的逻辑、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传统思维去介入,而是营造了一种“无为”、“空”的意境,画面中的物象构图非常简约空灵,没有繁冗拖沓的笔触和色彩,能够直接进入观者的视觉心灵,引导观者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审美标准中去找寻答案,这种答案不是共性的、显性的,而是充满个性和隐性的。就像是画面中的鸟在不同的环境变换中有着不同的情态和选择。
王晓琳作品中的人物不是简单的物象再现,而是通过人物的形态和表情传达出一种对现实和未来世界的思考和想象。作品中人物的造型和表情形态非常具有时代的思考感,而不是一个僵化的形象再现,她描绘的具有隐喻性的一些渲染配角(仙鹤、枝藤)将整个画面带入了宏观叙事中。艺术家从从生命情感和自然万物的关系中找寻到了自己的倾向和理念,遵从于自己内心的喜好去创作而形成的艺术语言都是真诚的,不管艺术作品形式最终的呈现是唯美还是丑陋,只要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就是好艺术。就好像在安格尔时代的艺术家很难想象到毕加索的艺术世界,艺术的想想是跨时空和地域的,尤其对于当代艺术来说,穿越性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
吴伯文的作品将同一个描绘对象或者同一个描绘对象的局部并置解构在了不同的空间内,从而形成了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你可以从不同的空间和意境去解读不同的信息,人物、情境、地域和时空都可以在这个多维的立体空间内自由穿越和交叉,从而达到整体空间内的一种平衡的存在。艺术家的这种艺术处理观念来源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影响片段,当代社会是一个关联性非常繁杂的社群关系,个人已经越来越难以独善其中。吴伯文对于描绘对象场景的并置解构带来的语境转换把握的恰到好处,打开了艺术发生的各种可能性。
于两天的作品无论是《存在与虚无》还是《光绘记忆》系列,都是通过虚实明暗的对比关系来暗喻对现实与未来的思考。现实与未来的逻辑就像其作品中描绘对象之间的缠绕混沌的状态,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吸引你去窥其究竟,面对于两天的作品,观者不需要更多文本语境的阐释,直接会进入到自己的想想世界中,人物的戏剧舞台肢体动作更将现实与想象(表演)的主题表达的相得益彰。
艺术就像是一个圆规,你向左转了半圈又向右转了半圈,不自由的走着,就会有一个无形的空间让你走不出界限,最终成了中心点,只在原地踏步。我们需要自由的走着,需要自由想想的思维和空间,更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现在的艺术被捆绑了太多的束缚,希望我们的“想想未来”艺术项目能够让更多的人自由的走着。
石锐锋 | 自愚自乐十,2014,布面油画,110X110cm
石锐锋 | 自愚自乐十七,2014年,布面油画,150X150cm
王晓琳 | 暖春,2010,铸铜着色,58x31x26cm
王晓琳 | 夏梦,2010,铸铜着色,83x31x23cm
展览现场图
展览现场图
展览现场图
观展图
展览现场图
观展图